16.8.17

《王家衛電影(與我)》

活在香港十七年、當了影迷六年、自以為文青兩年,我最自慚形穢的是一直沒有好好了解王家衛的電影。王家衛是港產片史上最成功、最具代表性、最受嘉許的「電影作者」(auteur),但我稍前對他的作品的認知幾乎是零。坊間對王導演的作品的輿論主要是「高深莫測」和「艱澀難懂」,似乎是人生有了一定歷練的觀眾才會了解、欣賞,但在最近數年(大概是《一代宗師》上映之後),我留意到王導演的作品在年輕人一輩之間越來越受歡迎,人人都喜歡掛著一句王家衛式金句在嘴邊傍身,不失為自詡崇高的一個好辦法。此時正藉我十八歲之前的最後一個暑假,算是告別青春期、踏入成人世界,我決定把心一橫,一氣呵成地觀看王家衛的作品。

看完馬拉松後,我對王家衛的作品總算是略知皮毛吧。先簡評我看了的每一部作品。我竟然一開始就「打大佬」,看《一代宗師》。毫無疑問地,《一代宗師》在王家衛的導演生涯上,是一個昇華,探討的主題不再僅限於那些林夕式的「我愛的人不愛我」或隱約模糊的政治隱喻,而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的變化。此片的作家視野比起他所有其他作品都宏高,其他的範疇不用說吧,都得奧斯卡提名了。遺憾的是,一線天的故事線真的看得我一頭霧水,即使我敬重這個角色背後的哲學含義,但恕我在王家衛的表達、呈現方面扣了一分。

一跳,跳到了王家衛事業生涯起步的那一套《阿飛正傳》。比起大師級的《一代宗師》,《阿飛正傳》在所有方面都明顯比之後的作品粗糙。杜琪峰說的是對的,王家衛打後數十年所探討的主題的確在《阿飛正傳》是有了雛形,是統統植根在《阿飛正傳》的,但王家衛在表達這些概念時略為眼高手低。「一分鐘」、「冇腳雀仔」的意象,零碎鬆散,給予人賣弄詩意、過分造作的感覺,王家衛亦沒有善用電影在五官上的可能性,詩意大多只停留在對白的層面上。話雖如此,眾角色的故事都不乏感染力(尤其是 Lulu 的故事,使人心碎斷腸),而這是有賴星光熠熠的卡士的演出,各自散發獨當一面的魅力。不要看小王家衛的功勞,因王家衛是那種要求演員重複同一個鏡頭數十次的導演,可想而知,導演在演出的參與是無可忽視的。

本來沒有計劃看《墮落天使》,因此片多被認為是王家衛平步青雲、過渡性的作品,但片長較短,所以就看了它來填補一個晚上的空檔。令我此料不及的是,《墮落天使》竟然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品。我素來鍾情糜爛都市的那種「城市感」,而王家衛經過《重慶森林》的小牛試刀之後,他在《墮落天使》呈現「城市感」可謂爐火純青、大放異彩。不能缺少的當然是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車頭燈、五光十色的霓虹牌,還有九十年代必備的啟德機場,但王家衛鏡頭下的城市還有雪糕車、大球場、關淑怡——他透過角色視覺描繪的城市圖像是多元化、多感官和朝氣勃勃的。儘管如此,這只是一個烘托,最引人入勝的,還是招牌式的寂寞。李嘉欣、金城武共享著一份單戀別人的愁緒,那份愁緒瀰漫著城市的氛圍,對同樣活在都市的觀眾實為感同身受,真真正正做到「繁華盛世作分手佈景」。

第二天醒來,目標是完成「非正式三部曲」(informal trilogy)。《花樣年華》是蜚聲國際的作品,其原因顯而易見。整部影片只說周慕雲與蘇麗珍的故事,沒有節外生枝、毫無旁枝末節,效果工整、流暢,遂而增強感染力,對主流觀眾而言是最易入口的。這個六十年代不再如《阿飛正傳》般低成本——《阿飛正傳》的環境是污糟邋遢,《花樣年華》的環境則富有傳統的中國美,典雅細緻。但伴隨而來的是傳統的思想鉗製,失去了的是旭仔的放蕩不羈。《花樣年華》是王家衛最經濟的作品,因沒有一秒是浪費的,每一格都是為故事、主題服務,是一部造詣極高的藝術作品。

到了三部曲的尾聲,《2046》明顯有著超越前作的野心。我敢說《2046》的藝術指導(art direction)或場面調度(mise-en-scène)是最高班的,張叔平、杜可風(與其他攝影師)在此片交出的功課是登峰造極,在顏色配搭、構圖設計等方面觸及完美的境界,能媲美韋斯·安德遜(Wes Anderson)甚至是泰倫斯·馬力克(Terrence Malick)的作品。但喪失的,是前作的靈魂。《2046》嘗試當一部史詩式作品,橫跨幾個時代、地點,亦梳理了前兩部的情節,但換來了兩大問題:一、矮化前作。「非正式三部曲」的魅力在於三部作品之間似是而非、朦朧曖昧的「非正式」關係,如今梳理了三部曲的情節,固然變得更清晰、連貫,卻失去了一種霧裡看花的感覺。此講法看似荒唐,在絕多數情況之下我也寧願電影情節表達得清楚易明,但王家衛的作品還是留一點白更好。二、依賴前作。此做法導致《2046》過分依賴梁朝偉的獨白介紹前作來龍去脈。對沒有看過前兩部的觀眾而言,單靠梁朝偉的獨白是無法透徹感受、體會周慕雲的過去;對看過前兩部的觀眾而言,這些獨白顯得多餘、突兀,說明性(exposition)太高。 周慕雲的故事的力量是扎根在他的過去的,故此,《2046》是一部失敗的獨立作品(但是一部頗成功的續集),相比起《花樣年華》的簡單、自我截然不同。此外,片中的人物表情如嚎哭、飲泣、辱罵、大笑等應有盡有,但予人感覺過分賣弄、虛有其表、華而不實,未能做到撼動人心的效果。幸好,美輪美奐的映畫與作家背後的野心彌補了這些遺憾。

《重慶森林》是王家衛第一部揚威海外的作品,使昆頓·塔倫天奴(Quentin Tarantino)看得感動落淚。《重慶森林》顯然分為上下半,下半的確是一部超卓的作品。王菲的天真爛漫,配合梁朝偉的陽光魅力,使他們的單元變得一個真情流露、揮灑自如的故事,青春而毫不低賤,更有著罕有的美好結局。但就前半部而言,鏡頭下的黑夜沉鬱、金城武的獨白無厘頭、林青霞的動作場面迷幻,結集起來就是論調上東拼西湊,比起後半部較為遜色。但後半部所散發的魅力是不能抵擋的,散發的不只是影片、演員本身的魅力,更是香港這個城市獨有的魅力。

終於來到了《春光乍洩》,王家衛最備受非議的同志愛情三級片。相比《重慶森林》的輕鬆愉快,《春光乍洩》是最黑暗絕望的。悲慘的氣氛瀰漫著大半部影片,兩位同志愛人之間無斷輪迴的病態虐待,使人看得難受,是王家衛最死去活來的作品。但梁朝偉飾演的黎耀輝在影片後半逐漸走出陰霾,氣氛由負面轉向正面,王家衛拿捏、控制得非常準確、巧妙,有一鼓黯然卻勵志的力量,沒有絲毫膠味。張國榮所飾演的何寶榮則顯得份外悲愴,二人之間的反差與張力是本片的亮點,巧妙地呼應著九七年的政治命題,大概是王家衛首次挑戰政治隱喻吧,恰當而不瘟不火。

餘下的《旺角卡門》、《東邪西毒》、《藍莓之夜》以及《愛神:手》,留待下次發掘。縱觀王家衛的作品之後,我發現,我竟不為所動容。當然,我對他如此成功捕捉「缺憾美」佩服得五體投地,同樣深深明白他的故事背後的吸引力。但是,面對著這位堪稱現今最浪漫的電影詩人,我沒有太大的反應,更遑論有聲淚俱下。我發現我已經過了沉溺於王家衛電影宇宙的階段。眼見分手,我再不鬱鬰不歡;面對著「缺憾美」,我只感麻木,不懂哀歎。我不再輕易對這些感情線產生感性,因為我本身對感情絕望。原來鑒賞藝術作品要求的,不只是觀眾的智慧,更包括觀眾的心境,而當我此刻缺乏心境,就感受不到王家衛電影震撼人心的力量。(亦解釋了我為何獨愛《墮落天使》,因我此刻最感同身受的,是寂寞。)我對此稍感遺憾,同時慶幸自己已渡過了失戀的沉澱期,因為投身愛情是一個片面的困局。把自己的經歷放置在藝術品上,是最容易代入作品的方法,但此方法只是藝術鑒賞的其中一塊拼圖。更甚的是,這是一種局限,可謂感情用事,只能「見自己」。所以,當一部藝術品引起大眾共鳴,並不完全代表這部作品有著高超的藝術性,因為大眾共鳴是很容易騙回來的,很多時更是一種商業考慮。作者與觀眾皆要抽離宏觀,方可留意作品本質上的美感,攀上「見天地」、「見眾生」的境界。